艋舺清水巖三川殿的棟架建材以木料為主,無論是通樑、瓜筒、疊斗、束木的用料都非常飽滿,在斗栱、斗座與員光上都有精細的雕刻。
艋舺清水巖三川殿的棟架上的「拱」刻有一系列髮型捲曲、濃眉大眼、看起來孔武有力之西洋力士之造型人物,即一般所稱的「番人斗栱」。再細看其穿著打扮,應是模仿十九世紀洋將軍,頭戴圓盔帽,上衣密佈銅釦、蓄鬍,戴耳環,一手插腰,一手上舉托住上層栱,造型靈活生動。
而除了番人力士,三川殿中脊下亦有梳高髻、著長袍,立在蓮花之上、雙手合十作揖的「仙女斗栱」,為清水巖增添了不少溫柔婉約的氣質。
艋舺清水巖的力士與仙女斗栱,木雕明顯特色,其年代應在清同治年間,是台灣古建築中現存較早之實例,彌足珍貴。
番人拱
仙女拱
三川殿前步口-「芭蕉兔」斗座
三川殿後步口-「二甲傳臚」斗座
在本廟的三川殿前步口與後步口兩側棟架上,則分別刻有芭蕉兔與螃蟹造型的斗座。
前步口的芭蕉兔,因「蕉」為閩南語「招」的諧音,兔子則有多產的特性,因此芭蕉兔的裝飾題材一般被認為有多子多孫、家大業大的吉祥寓意。
後步口的龍虎兩側斗座,則各有兩隻夾著蘆花與毛筆的螃蟹,取名「二甲傳臚」。其典故源於早年科舉制度,通過由皇帝主考的殿試者分三甲錄取。一甲為「進士及第」,前三名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狀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而二甲為「進士出身」,二甲第一名因為能讓天子親宣姓名,並由內閣、階下、衛士等傳聲呼喚因而稱為傳臚。因此,「二甲傳臚」即象徵著金榜題名之美好寓意。